题主参考这个话题太大了,没有五千字以上,是说不清楚的。
就高考试题而言,语文能力的考查,分为ABCDE五个层级,最低的是A级:识记能力,3道题或4道题,共11~14分,基本上是“死”的,包括现代汉语常用字的字音和字形,分别3分,文学常识3分,名篇名句默写5分。
最高的是鉴赏能力,主要表现在对中国古代诗词、小说、现代散文的鉴赏中,能力层级为E级。大约十年前,开始出现考查语文素养的题,其要求更高一些,达到了F级。
在A级和E、F级之间,有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能力,又和语文的特点密切相关,其中,试题对每一种能力的考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综合的,也就是说,任何一道题目,考查的不是某一种能力,而是至少两种能力的综合。
应该说,以上考查的各种能力,除写作能力之外,其他各学科都有涉及,但是,学科内容不同,其表现形式也不同,都是以本学科的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为基础。
比如说理解能力,对散文小说诗词的理解,必须以散文小说诗词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知识为基础,不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特点和基本知识,考生的理解能力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表现。例如景物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在散文小说诗词中都有出现,但其作用并不完全相同,又例如,“文以载道”,散文小说诗词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但由于文体不同,其表达的方式也会不同。这就使得语文理解能力的考查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不同,风格各异,这种情况,又会使得语文理解能力的考查更加复杂。
再比如文言文的理解,学生必须至少掌握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特点,才可能应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考查。
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思维的方向性上,具有相反的特征,概括是由具象到抽象,而分析则是由抽象到具象。比如说,“小明是个好学生”,然后说他哪些方面表现出他的“好”,这是分析,是由抽象到具象。
如果是先描述“小明”思想、品德、行为、学习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后得出结论,“小明是个好学生”,就是概括,由具象到抽象。
写作能力主要是作文能力,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表述,高中学生要能写作比较复杂的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大纲里说的“比较复杂”,是相对于对初中学生的要求而言的。其中,各种文体,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要求,其写作方法也各不相同。
这一系列的能力,再加上语文中各不相同的因素(要素),势必导致语文能力考查的多样化,因而其试题也就千变万化了。
倘若再加上语文本身的特点,问题就更加复杂。比如,语文是“不可重复的”,也就是说,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可重复性”,比如说数学,老师课堂上讲授了某一内容,可以组织很多与此内容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但语文不行,语文不可能通过相关的习题,来巩固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比如说,课堂上讲了一篇小说,老师不可能找到与之相类似的小说,来巩固在“这一篇”小说中所学习的内容,其他文体也是如此,这就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也增加了语文能力培养的难度!
但是,尽管如此,只要学生能认识到这些问题,把语文学习的重点,真正放到提高自己语文能力上来,通过三年的高中语文学习,语文能力就会明显提高,应对高考,应该说不会有大的问题。而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就是课堂上认真听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在这个方面,不少学习存在着不正确的认识,他们认为反正语文不会考课文,听了也没用,这是一种错觉。语文的一篇篇课文,其实就是一个个的“例子”,通过对这些“例子”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这就如同数学老师讲例题是一个道理,高考也不会直接考数学课本上的例题,可是,如果数学老师不讲课本上的例题,那么,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