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错过《战狼2》片尾的彩蛋?
吴京也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片尾彩蛋,是完全分开的两段,一个是为续集铺下的伏笔。一个是拍摄片花。不尊重片尾对演职人员的介绍字幕,提前迫不及待离场的,你就错过了后面的彩蛋。
片尾彩蛋的目的
1、斯丁格”(stinger)。这是一种常常被人们忽略但确是电影中出彩的部分。目的就是提高观众的观影趣味。
这一用于电影中的名词源自西方复活节找彩蛋的游戏,寓意惊喜。好莱坞制片方常在电影字幕放映完毕后加一段隐藏剧情,内容包括对片中剧情的解密,为续集埋下伏笔等。以往在国内引进的好莱坞大片,如《钢铁侠2》与《加勒比海盗3》的片尾都保留了彩蛋。
在电影结束的字幕后隐藏一段彩蛋式的短片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好莱坞的营销手段,这些与剧情相关的“彩蛋”大大提高了观影的趣味。事实上,这种小彩蛋有个正式的名称,叫做思丁格(Stinger)。
思丁格(Stinger),原指蜂类尾巴上的刺,后来被用作轰炸机尾巴上的机枪,现在又引申为电影字幕后面的小尾巴,也有人叫它tag或movie coda,更正式一点就是post-credits scene。就是指影片剧情结束后,在演职员表滚屏时或之后出现的电影片段,通常是一些幽默场景或是跟续集有关的情节线索。这里需要着重说一下,成龙电影结束后出现的那些拍摄花絮,NG镜头等并不是所谓的思丁格。华语电影中很少有隐藏思丁格的影片,宁浩的《疯狂的赛车》最后倒是在字幕后出现了思丁格。
最早的思丁格出现在1903年的电影《火车大劫案中》,该片的第14幕里,一个前面死掉的土匪爬起来瞄准观众开了一枪,此举不仅打破了传说中的“第四道墙”(通常舞台布景都只有三面墙,观众一侧的那堵不存在的墙被称为“第四道墙”),还给影片添了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好莱坞对于思丁格的使用要追溯到1963年007电影《铁金刚勇破间谍网》,那部影片在演职员表后加上了一句“詹姆斯·邦德会在……现身”。
1978年的《超人》也在演职员表放完后加进了续集的线索提示。
不过此时的电影大多在字幕上做文章,真正用影像来跟观众玩这种捉迷藏游戏的主流影片是1979年的《布偶电影》,并且这一招还在80年代的喜剧片中掀起一阵风潮,这些喜剧电影在出演职员表时喜欢用一些无厘头的设计,角色会表现出意识到影片结束的样子,有的还会提醒观众该离开戏院了。
1969年曾获奥斯卡奖的《制作人》一片即采用了这种形式。
现在,思丁格已经成为了一种绝好的营销手段,它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观影兴趣,国外对于思丁格的研究也日益深入,逐渐形成了一种体系,在影片中结束后去发现这些隐藏的“彩蛋”也成为了很多观众的观影乐趣之一。
所以,看完电影千万不要着急离开哦,或许这些电影的字幕结束就会隐藏着十分有趣的“大彩蛋”哦。
我是在退场的观众的人影晃动中,勉强从夹缝中看完彩蛋的。真是尴尬!
记得在香港的九龙塘的又一城影院看过几场电影,影片结束后,我看字母的拉伸实在有些厌烦了,可周围居然没有一个人起身离场!其实都知道,只是演职员名单而已,后面啥都没有!
想想,还真是值得内地影迷学习!